近日,湖北車橋有限公司新建的車橋檢測試驗臺正處于關鍵的調試階段。技術員小施說:“有了這套裝置,我們就能對車橋的轉速、溫度和分貝等進行實時的計算機監控,產品質量會大大高于行業標準。”
湖北車橋的前身是公安縣機床廠,始建于1978年,1997年上市,成為“車橋第一股”。2002年,湖北車橋改制為民營企業,并明確了發展方向————打造最大的客車橋生產基地。隨即公司加快了自主研發的腳步,憑借上市募集的雄厚資金,與武漢理工大學、長江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當年就開發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項目近30個,并引進了大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加工和檢測設備,形成了年產各類汽車前、后橋總成10萬臺,主、從動螺旋錐齒輪24萬套的生產能力,成為北汽福田、東風、金龍、宇通、春蘭、躍進等數十家一線客車生產企業的車橋主供應商。
2003年,隨著湖北車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更多的中低端產品生產線被轉移出來,短短一年間,十幾家與之配套發展的民營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像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湖北車橋所在的公安縣敏銳地察覺到這一現象,開始有計劃的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進行扶持和培育當地以汽車車橋為主打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
為尋求產業集群的整體效益,公安縣把招商的重點放在主打產品的項目配套上,縮短采購半徑,降低經營成本,從而使車橋生產所需的主要零部件實現了縣內配套;縣里還每年召開銀企對接會,向金融部門重點推薦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金融機構對全縣汽車零部件產業信用投放增幅達30%以上;同時,公安縣還堅持外引內聯增強研發能力,做到規模以上企業有專門的科研人員,規模適中的企業有專門的研發科室,龍頭企業有規范的研發中心,研發資金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3%以上。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裂變膨脹,拉長了產業鏈條,使得由一家龍頭企業帶出一個產業集群的構想得以實現。
“僅今年上半年,湖北車橋就開發出新產品117種,占到橋類總銷量的60%。目前公司的產品已經進入國內汽車產業高端市場,客車車橋占據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6%,”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湖北車橋總經理助理廖軍勇介紹說,2006年湖北車橋完成工業總產值41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43億元,直接為公安縣域汽車零部件企業提供129億元的市場份額,并拉動本地零部件協作配套產銷4億元。
在湖北車橋有限公司的帶動下,公安縣汽車零部件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湖北車橋,荊州車橋、荊江源車橋、三眾車橋4家橋體企業為龍頭,其他企業圍繞產業鏈配套協作生產的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目前,該縣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發展到43家,從業人員達到4300多人,產值13.8億元、銷售收入10.8億元、利稅近億元,產、銷、利稅分別占全縣總額的32.1%、26%和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