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兩年的商用車市場上,高端化和經濟性是最常出現的關鍵詞。一方面,行業發展這么多年,走單純的數量路線已經不合時宜,企業力圖以質取勝;另一方面,用戶盈利能力普遍跟不上發展所需,對價格敏感度依然很高。
在這種矛盾的不斷調解過程中,國內商用車市場上出現了“奇怪的平衡”:高端產品難推廣,市場潛力大;低端產品好上量,前景卻不被看好。在高、低端產品的擠壓下,中端產品脫穎而出,成為市場調整期的黏合劑。
用戶偏好中端車
“我國的商用車行業處于訂單式生產階段,用戶需要什么樣的車,整車廠就能為其生產什么樣的。所以,高端產品的外觀,相對低一些的配置,用戶的這種需求也能被滿足。據我了解,這部分用戶不在少數。”某卡車企業保定銷售公司人員介紹道。
由于客車市場的公司化程度高于貨運行業,公交車和長途客運車輛逐漸淘汰低端車輛,采用中高端車型。在國家大力發展城鄉公交的政策推動下,這部分用車也趨向中高端。蘇州金龍廣州地區市場部經理魏國琪分析道:“就整個客車市場而言,中端車型的需求量最大,大約能占60%的份額。”
行業發展 快于用戶的困惑
近幾年,商用車行業處在與國際迅速接軌的狀態,無論是車輛外觀還是配置都得以提升。在客車行業存在一種說法:走高端化路線是對企業實力的證明,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這與魏國琪的觀點如出一轍:“客車企業走高端化路線,一方面,因為高端車利潤更豐厚;另一方面,發展高端車型對企業知名度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卡車企業也在生產中端車,亦或提供中端配置的“高端產品”。
其實,這正是行業發展過快,用戶盈利能力遲遲得不到改善帶來的惡果。企業有能力推出技術含量較高的高端產品,用戶對此也有需求,卻礙于購買能力只能退而求其次,反而導致高端產品需要“探下身來”才能被用戶接受。
產業升級需全面
“十二五”是我國各項事業的全面升級時期,商用車產業亦如此。相比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10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商用車正處于“二次崛起”的關鍵時期,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產銷量增長,而是包括品質、品牌等要素在內的綜合實力的崛起。
企業最初的市場定位尤為重要,而這往往被高速發展的企業所忽視。面對目前商用車企業重兩端、輕中端的情況,有專家認為關鍵就在于有些企業對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不加區別,誤認為是同一概念。
企業要想賣好產品,就得清楚用戶需要什么,目前企業并不能完全了解目標用戶。只有做到想用戶所想、產用戶所需,全面升級才有望實現。“現在企業在產品、技術等方面的儲備已經比較到位,我認為著重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更直接有效地對接用戶需求。”某業內專家表示:“惟此,用車需求才能得以釋放,高端產品才能真正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