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再創新高,整體產銷分別完成2211.68萬輛和2198.41萬輛,雙雙突破2000萬輛,比上年分別增長14.8%和13.9%,增長率分別提高10.2和9.6個百分點,增速大幅提升。在經歷了2011年較為明顯的調整和2012年的小幅穩步增長之后,汽車產銷量又一次回到較快增長平臺。
與整車狀況相似,車用發動機市場同樣在快速發展中迎來了較好的豐收年景。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的統計數據,2013年,納入統計范圍的59家車用發動機企業,累計生產發動機2040.71萬臺,累計銷售發動機2025萬臺,同樣雙雙突破2000萬臺整數關。與2012年相比,產銷量分別增長16.95%和16.19%,增長率比上年分別提高12.05和12.92個百分點,重新回到了快速增長的軌道。
發動機市場進入新一輪擴張期
具體來看,截至2013年底,總計59家車用發動機企業中,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眾動力總成、上海通用東岳動力總成、東風日產乘用車、重慶長安、北京現代、長城、柳州五菱柳機、廣西玉柴、神龍、濰柴控股、吉利控股、上海大眾和沈陽航天三菱,位居累計生產量排序的前15名。
與2012年相比,2013年一汽-大眾仍然穩居第一位,前三名位置也由上一年度的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東岳動力總成換成了現在的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眾動力總成。此外,除了前15位企業的排名與上一年度相比互有升降之外,一個最為明顯的變化是:由于奇瑞產銷量的明顯下滑,2013年遠遠掉出了前15的位置,前15榜單中出現的新面孔則是市場表現良好的重型與輕型全功率范圍柴油機廠商濰柴控股。
2013年,在累計生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的前50家企業(這一企業群數與上年相同)中,年產超過10萬臺的企業數有46家(比上一年度多2家),年產量達2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32家(比上一年度多2家),年產量達3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26家(比上一年度多6家),年產量達40萬臺的企業有21家(比上一年度多5家),年產量達50萬臺以上的企業則創紀錄地達到了15家(比上一年度多3家)。幾個生產量組別的對比呈現出幾乎一致的特征:經過近兩年的調整、平穩過度與穩步增長之后,車用發動機市場又一次迎來了一個較為明顯的擴張期。
生產集中度方面,累計生產量前5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29.75%,這一數值比上一年上升1.07個百分點;前12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51.51%,比上一年下降0.49個百分點。簡單分析來看,由于2011年以來汽車產業中的各個企業與產品結構在不斷進行調整,使得整體產業并不像以往主要依靠產能的擴張增大市場占有份額。從前5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就能看出,行業中最大的龍頭企業的增速超越了整體市場擴張速度,形成了近些年來少有的同向發展階段。同時,前12位企業的生產量總和繼上一年度超過整體市場生產量的一半之后,2013年度又維持了這一狀況,只是生產集中度比2012年略有降低。
柴油機企業整合效果明顯
車用柴油機方面,2013年全年柴油機分別完成356.31萬臺和358.16萬臺的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1.88%和10.06%,在連續兩年增速下滑之后又一次雙雙回到兩位數的正增長。這一遜于整體市場增速的狀況,從一個側面佐證了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以乘用車為主的汽車消費市場需求明顯強于以商用車為主的生產運輸需求;另一方面,柴油機產銷增速回到兩位數平臺也可看作是經濟逐漸復蘇企穩的一個前兆。此外,從柴油機企業的整體表現看,2013年統計在內的22家柴油機企業中,累計生產量超過20萬臺的企業有6家(與上年持平),累計產量超過10萬臺的企業有10家(比上一年度少2家),累計產量超過5萬臺的企業有14家(比上一年度少1家)。從柴油機市場總量有較大幅度增長但產量大的廠商數量卻在減少這一現象來簡單分析,產銷量靠前的廠家生產集中度一定在提升,說明柴油機企業的整合效果在不甚景氣的市場狀態下實際上要好于汽油機企業。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說明,即濰柴與濰柴動力揚柴合并了產銷報表,對生產集中度的提升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從累計生產量排序看,廣西玉柴、濰柴控股、安徽全柴、一汽集團、江鈴控股、昆明云內、東風汽車股份、山東華源萊動、北汽福田、東風朝柴、中國重汽和長城,位居生產量排序的前12位。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濰柴控股和江鈴控股往前升,中國重汽由于濰柴內部兩家企業產銷報表的合并,重新回到了前12名之內。從名次排列和具體生產量看,車用柴油機繼2012年的“輕”好“重”差之后,來到了重、輕全面開花的階段,總體上也反映了當前經濟復蘇的初期階段特征。
在柴油機企業的具體表現中,生產量較大的企業(年產量高于5萬臺)中,同比累計生產增長率超過15%的企業有:濰柴控股(32.12%)、北汽福田(20.98%)、廣西玉柴(20.53%)、江淮(18.00%)、江鈴控股(16.82%)、中國重汽(15.81%)和山東華源萊動(15.10%)。此外,除了上述企業外,產量接近5萬臺的東風商用車取得了年度增長率57.39%的柴油機企業最高增長率。生產量較大的企業(年產量高于5萬臺)中同比累計生產增長率為負的企業是:長城(-17.61%)、昆明云內(-9.30%)、東風朝柴(-6.78%)和慶鈴(-0.32%)。
汽油機市場更向優勢企業集中
汽油機方面,統計在內的45家汽油機企業2013年累計產銷量分別為1679.16萬臺和1661.89萬臺,比2012年分別增長17.80%和17.33%,這一增長率比上一年度分別增加9.53和10.44個百分點。汽油機市場在整體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下,形成了一定的加速狀態,消費需求升級形成的需求拉動應該是這種增長勢頭的主要推動力,由于限購帶來的恐慌性增長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從汽油機企業的整體表現看,年度生產量超過50萬臺的企業多達13家(比上一年度多2家),超過40萬臺的企業有17家(比上一年度增加4家),超過30臺的企業有21家(比上一年度增加4家),超過20臺的企業有24家(比上一年度增加1家),超過10萬臺的企業有35家(比上一年度增加2家)??梢钥闯?,由于總體市場擴張幅度的加大,汽油機企業形成了全面開花的格局。
在汽油機企業的具體表現中,生產量較大的企業(年產量高于10萬臺)中,華晨寶馬(生產量同比累計增長272.92%)、比亞迪(105.01%)、長城(74.27%)、上海大眾動力總成(60.09%)、一汽轎車(49.55%)、北京現代(44.49%)、長安福特(44.46%)、東風本田發動機(42.73%)、一汽豐田長春(41.45%)、南汽集團(36.20%)、南京長安福特馬自達(34.46%)、東風日產乘用車(29.63%)、上海通用(25.91%)、北京奔馳(24.76%)、江淮(20.20%)的表現較好;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40.89%)、天津一汽夏利(-32.92%)、奇瑞(-21.99%)、長安鈴木(-16.88%)、上海大眾(-16.87%)、重慶渝安淮海動力(-10.02%)等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