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強和小沈陽打起了微車大戰,他們分別代表東風小康和長城酷熊(車型 圖片 論壇),在電視上煽動消費者去購買自己代言的產品。看著眼前微車如火如荼的熱銷場面,東風小康和長城明顯是準備猛沖一把。
在陜汽集團微車基地奠基前不久,奇瑞、海馬和吉奧汽車也作為“新丁”加入微車的戰團。微車空前火爆的銷售行情引發了眾多車企軍備競賽,但正如十年前各地企業紛紛上馬轎車制造一樣,產能過剩的陰影又一次浮現。
以重卡為主業的陜西汽車集團(下稱“陜汽集團”)也準備搏一把。6月15日,陜汽集團在寶雞市成立了微車基地,未來幾年要投入30億元發展微車。
4月,陜汽集團在原陜西漢江汽車公司基礎上成立了陜西通家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12040萬元,由陜汽集團和中航工業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陜汽微型汽車項目主要由陜西通家汽車進行運作。 根據規劃,陜汽集團微車項目第一期將于2012年建成投產,將具備年產10萬輛微型汽車的生產能力。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具備年產30萬輛的生產能力。
海馬汽車進軍微車的原因與陜汽集團有相似之處。與馬自達分道揚鑣后,海馬汽車轎車銷量再不如前,必須尋找一條突圍之路。奇瑞汽車則期望在所有領域分一杯羹。
今年初,奇瑞汽車成立微車品牌開瑞,推出優雅、優翼和優派三款車型。與長安、五菱相比,奇瑞微車造型更加豐富,在外觀上能夠吸引更多客戶。截至目前,開瑞微車在全國布下300多個網點,年銷售目標5萬輛。5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開瑞品牌微車銷量2654輛。
除了陜汽、海馬和奇瑞外,微車行業的新軍還有浙江吉奧、重慶力帆等公司,全國制造微車的汽車公司總數也達到12家以上。而在2008年,全國制造微車的主要公司僅有長安、五菱、昌河、哈飛和東風小康5家。
眾多企業快速上馬微車項目,不禁讓人回想到2000年前后全國各地涌起的“造車”潮——新的產能過剩會否因為盲目投入而再次出現?
在私車市場開放并壯大的過程中,數以百計的公司涌進汽車制造行業。截至2008年,具備造車資格的企業多達130多家。但全國83%以上的產銷量僅集中在10家汽車企業,剩下的120多家公司不得不瓜分剩余的16%的份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下稱“中汽協”)顯示,2007~2008年,我國共有13家汽車企業當年產量為零,全國近100家汽車企業年產量僅為幾萬輛甚至幾千輛。如今,過剩的產能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的一個頑疾,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汽車產業存在產能嚴重過剩,國資委將主動積極推動汽車產業重組。
而現在,曾經發生在乘用車領域的泡沫眼看即要出現在微車行業。根據上汽通用五菱、長安汽車等10家公司已投產、在建生產基地的產能情況,上述10家公司目前已經擁有微車年產能225萬輛。未來3年,這10家公司微車年產能將達到310萬輛。
這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前微車的市場容量。2008年,全國共銷售微車130萬輛,同比2007年微幅增長。在過去5年,全國微車銷量基本上以每年遞增10萬輛的速度增加。
2009年,在購置稅和購車補貼雙重優惠的刺激下,微車銷量出現了多年未見的爆發式增長。上汽通用五菱、長安微車均出現同比50%以上增長。中汽協預計2009年全國微車同比增幅將達23%,為近5年來最高增速。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微車銷量在本輪釋放后將會有所下滑,不會持續上升。長安汽車對中西部重慶、四川、安徽等省市的市場調研顯示,在沿海城市失業返鄉的農民工是拉動微車銷量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輪購買力一旦釋放殆盡,后續則很難跟上。
長安汽車一位負責人表示,購置稅與財政補貼刺激消費者提前購買,實際上當前的熱銷是一種“透支消費”,因而微車市場未來兩年難以為繼。產能過剩的陰影,因此而愈發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