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延續的國內零配件降價風潮到了今年愈演愈烈,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包括廣州本田、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數十家廠商多款車型先后降低了零配件價格,有的降價幅度高達80%。而另一方面,全球最大的零配件企業德爾福10月份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更是成為了令汽配行業咋舌之事。受到全球整車銷售市場的疲軟和能源供應緊張導致上游材料上漲的雙重影響,汽車零配件行業在夾縫中艱難的前行,專家指出,汽車零配件行業已不再是暴利。
德爾福亞太高層對記者表示,整車行業銷售的疲軟導致的降價風潮一直都是通過對零配件行業的利潤擠壓來實現的,在今年整車降價風潮中,零配件企業依然為最大的“埋單者”。研究咨詢人員也表示,從整車的價格構成來看,零部件占到70%左右的份額,整車價格的下調,有相當大的比重是通過零部件價格下調來實現的。
“能源的緊張導致上游材料的漲價同樣成為了零配件企業的一個極大負擔,”對于德爾福為何做出美國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時,德爾福相關高層認為,除了美國高勞動力成本的影響之外,能源緊張導致的上游材料的漲價同樣也是德爾福經營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家位于上海莘莊地區的中型零配件企業,受到鋼材等能源材料漲價的影響,利潤逐漸攤薄。該企業一位中層管理人員介紹,目前企業的經營早已不如前兩年,整車行業尤其是歐美整車企業在市場銷售疲軟帶來的經營壓力轉嫁給了他們,同時受到上游供應鏈的漲價,零配件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
事實上,國內汽車的價值鏈正在向零配件領域轉移。能源結構的調整也正在使國內的汽車零配件產業走向更為成熟和規范。2004年零配件產業實現4400億元銷售額,已經基本上與整車銷售持平。按照國際運行的標準,汽車行業整車與零配件規模比例應為1∶1.7,以此推算,中國的汽車零配件產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專家指出,全國不少于4萬家企業的良莠不齊和與整車配套能力差等眾多問題也在困擾著零配件行業,加上外資的零配件企業紛紛進駐國內,國內企業必須要警惕市場被別人操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