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汽作為我國國內最大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也是重型汽車工業的搖籃,中國重汽正在向質量型、效益型發展。
對此,中國重汽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馬純濟先生分析認為:中國重汽今年的生產經營是一個科學發展、健康發展,轉為變形,轉方式、調結構的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年,或者是一個關鍵年,是一個由過去企業規模型、速度型的發展向質量型、效益型發展的關鍵一年。在這一年當中,中國重汽不論是產品的質量還是市場應該說特別是產品的質量水平,產品的品種結構水平,以及中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變化情況,都給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用我的話說就是中國重汽的轉方式、調結構是真調真轉的一年,是為未來經濟發展打基礎的一年。
中國重汽在創建企業文明工作中牢牢抓住是以科學發展為中心,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
企業文明建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堅持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獻社會,這方面最主要的是企業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要建立企業信譽理念,什么是信譽理念?那就是真正的對社會的承諾和對客戶的承諾變成自己人格的一種表現成果,真正把以人格來擔保抵押給社會和用戶,讓大家認可這個企業,認可產品。二是始終堅持戰勝自己、堅持自主創新實現產業發展。其實這樣一聽沒有什么,但是在指導思想,特別是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大潮當中,首先戰勝自己來實現戰勝對手,實現在競爭中的角逐勝利,不是簡單地的戰勝對手,這是企業的一個特點,面臨的競爭、面臨的困難,面臨的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解決的方式靠戰勝自己來解決,正因這樣,自始至終不斷地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升、不斷地的創造,最終實現企業的發展,這種創造過程、提升過程、戰勝自我的過程,就把他們說成自主創新的過程,認為創新是企業靈魂。
中國重汽對于社會的責任認識是清醒的,是科學的,一直努力實現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中國重汽每年都是在企業當中帶頭。另外還有殘疾人基金會,這是一類。另外,比如說發生特殊災難的時候,中國重汽站出來積極地資源災區,廣大職工也積極參與,在汶川地震當中捐款了2800多萬,一個國有企業,包括的上市公司,都有這種社會任務和義務來支持社會的發展進步,來維護社會的穩定,來對社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是應盡的義務,這方面還要繼續堅持做下去。
中國重汽企業文化是一個國有企業文化,同時還有就是汽車文化。
因為它在60年代初的時期,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在這兒誕生,的第一代重汽人叫“黃河人”,當時叫“黃河汽車”,毛澤東主席親自觀摩了這輛汽車,朱德委員長親自為這輛汽車題寫了兩個字“黃河”,而且命名為“黃河汽車”。曾經是黃河汽車就是中國重汽汽車的代言詞,從那時候起,中國人有了自己的重型汽車,因此這個企業的廣大職工,說起中國重汽來就是重汽精神、黃河精神,黃河是的母親河,黃河汽車又是中國的第一代重型汽車,所以說這個企業是中國重型汽車的搖籃,也是中國重型汽車文化的發源地,對自己的文化是在實踐和創新當中不斷打造起來的,我以為這種文化從自力更生到艱苦奮斗中通過自主創新推動企業發展,不僅制造了一代又一代的重型汽車,使這個中國重汽的重型汽車跑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而且是中國重汽的精神,中國重汽人的精神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打造起來,這種打造又從開始的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到目前的科學發展,和國家的發展命脈是聯系在一起的。集中起來叫做造中國重汽車,做中國重汽人,唱中國重汽歌,打造中國重汽事業這樣一種精神,既有物質的概念,又有精神的內涵,使這個文化不斷形成,包括新車用人品打造精品的價值理念,由于戰勝自我,不斷否定自己、否定昨天、創造明天的一種創新精神。新出來一種叫做決策正確及時,經濟責任落實,執行力不斷強化,員工積極參與的一種現代企業文化統領企業管理的模式,正因為這樣,企業一代又一代的車輛更新,一代又一代技術的推出,使這個企業靈魂建設來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比如說現在已經從總量的增長,規模和速度的發展當中,轉變成質量的提升,和效益的增長。
今年,李長春同志到中國重汽去了,問我說中國重汽的轉變,質量水平轉變要瞄準世界先進水平,我說“十二五”末中國重汽的重型汽車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長春同志聽了以后非常贊賞,從“十五”提出了重要指標參數要接近世界水平,到“十一五”提出來要朝著世界先進水平努力基本達到,“十二五”沒有退路,必須完全達到。匯報了措施和情況,因此,李長春同志給予高度贊揚,原定“十二五”末的時候,不管怎么樣,我要到你這兒來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達到了。從今年開始已經完全轉到水平和質量提高上來,把產品的水平、質量的水平,包括工藝水平、人員素質水平,特別是操作水平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比如說過去對生產線的要求,過去忙忙碌碌、熱火朝天,這是過去的文化描述,下來不是了,現在要按節拍生產,因此在每一個節拍上都要有紳士般的風度,不緊不慢勞動量集中合理,這樣裝出來的車才是質量最好的。允許加班,但不允許調整節拍,不允許忙忙碌碌。
中國重汽進行二次創業
二次創業最根本的就是提升產品質量,提高企業效益,優化產品結構,實現科學發展,具體來講就是三件事:第一,要把重型汽車這一個產業在“十二五”末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他產品創造國內一流水平。第二,要把以重卡產業這樣一個企業變成一個具有重卡為主導的重卡、輕卡、客車、特種車和部分工程機械,形成新的產業格局,使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格局更加科學,形成重中輕特客及工程機械的產業。第三,要打造百萬輛級的商用車企業的集團,爭取到“十二五”末進入世界500強。“十一五”期間抓了“十百千”工程,在行業里面有十來個,在全國的小行業當中發揮技術帶頭人作用,比如說在發動機、變速箱,有十來個這樣的人,有上百個在企業當中能夠發揮技術支撐作用的,有幾千個在一線的青年技師、高級技師,操作技能的骨干人員,所以說企業的競爭是市場的競爭,市場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說到家還是這一個企業理念、文化和創新能力的競爭,因此對人才的培養、培育和發展要有大的動作。最近提出來叫人性化管理和建立內部競爭機制相結合的一套人才培養戰略措施,正在搞這件事,爭取通過“十二五”,所有的工作就是缺人,人很多有十幾萬人,但是人才不足,能夠挑大梁、辦大事,有創新精神、有自治能力、有事業心,在某一個領域能發揮帶頭作用,甚至叫做帥才,缺,在某一個領域有專業水平,能夠發揮一流作用,也缺這樣的人。總之,人才缺乏問題仍然是制約企業發展,或者影響企業進步的最關系因素之一,所以在隊伍培養建設方面還要下很大功夫。
中國重汽這十年發展的成果也是科學發展的結果。
作為企業的科學發展,始終堅持決策要正確及時、管理流程科學、經濟責任到位,黨組織的作用和黨員人才的骨干作用要得到充分發揮,員工積極參與,不斷地創新發展實現企業的管理提升,這是中國重汽特色的科學管理文化,不可以簡單地去講自主創新,所謂自主創新叫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汽車工業而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樣的路子來的更科學,發揮作用效率更高、更快,所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并沒有走老路,現在看這些年走下來確實是有很深刻的體會,現在的國際合作也和過去不同了。外國人淘汰的不談再合作,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的不談合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不談合作,要的是科學,要的是進步,要的是世界先進水平,所以這個合作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更重要的一個體會是,現在也干了幾十年,跟國外合作越談越深刻,越談越覺得在談判桌上中國的話語權越來越多,越來越感到與合作朋友又對手變成了朋友,越來越感覺大家是平等的,這和以前已經不一樣了,過去談判的時候基本上是上趕著人家談,現在有中國人自己的話語權、地位和利益格局的安排,這太難得了,所以國際合作要抓住現在的機會積極推動,對的未來,對的產業,對的民族重卡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所以現在的合作非常愉快,而且也是借此機會,一方面感謝這些合作的朋友,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機會來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