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2008年三季度開始,整車產銷量增速明顯回落,行業效益大幅下滑,同時汽車出口、自主品牌和汽車經銷商受到較大沖擊。
一方面,國際汽車市場大環境依然嚴峻,而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競爭的主戰場,競爭形勢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汽車產業已經進入產業調整和結構性變局的關鍵階段,市場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組織、國際化發展和新能源汽車都已經接近結構調整的“破局”邊緣。
如何把握我國汽車產業的結構性變化趨勢,如何搶占先機、提前布局、夯實基礎,是能否實現我國汽車產業“轉危為機”的關鍵。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顯著沖擊
1.汽車市場受到顯著影響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934.5萬輛和938.1萬輛,同比增長僅為5.21%和6.70%,近十年來增速首次低于10%,更是首次低于經濟增長速度。
汽車出口受到明顯抑制。2008年,全國汽車商品出口總額497.29億美元,增速同比回落23.71個百分點。其中整車共出口68.07萬輛,增速同比回落67.85個百分點;出口金額96.33億美元,增速同比回落101.44個百分點。
汽車行業經濟效益增速明顯減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汽車重點企業(集團)主要經濟指標快報顯示,2008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994.04億元,增幅同比回落16.1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655.60億元,同比下降7.06%。
2.自主品牌汽車受到較大沖擊
一方面,自主品牌整車出口量占我國汽車出口總量的82%,國際市場的急劇收縮對自主品牌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國內需求的放緩加劇了市場競爭,對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壓力加大。
在內外環境變化的雙重壓力下,2008年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130.8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5.92%,市場占有率較2007年下降了0.43個百分點。
3.汽車服務業發展受到連帶影響
汽車流通業是受到金融危機沖擊比較大的行業。2008年汽車銷量大幅下滑,再加上汽車企業向經銷環節大量壓貨,許多汽車經銷商處于資金鏈斷裂的邊緣。
二手車市場遭遇寒冬。2008年全國共交易二手車273.7萬輛,增幅僅為3%,創2000年以來的新低。
此外,汽車維修與養護、汽車改裝與美容裝飾、汽車配件以及車載電子電器等市場也面臨困難,企業裁員信息此起彼伏,間接反映了汽車服務市場的慘淡景象。
4.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效益下滑
汽車工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制造業指標快報顯示,2008年前11個月實現利潤總額567.1億元,同比增長15.44%,但銷售利潤率僅為6.4%,較去年同期下降6.68%。汽車零部件企業虧損加劇,前11個月虧損企業數目由去年的1142個增加到1494個,虧損總額達45.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6.22%。
(二)我國政府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汽車產業的沖擊
1.消費稅調整
面對金融危機對汽車產業的沖擊,我國政府出臺了多項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2008年9月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調整汽車消費稅的政策:一是提高大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排氣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含4.0升的乘用車,稅率由15%上調至25%;4.0升以上稅率由20%上調至40%;二是降低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排氣量在1.0升含1.0升以下的乘用車,稅率由3%下調至1%。
2.燃油稅改革
2009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取消公路養路費、航道養護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水路運輸管理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等六項收費,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同時,將價內征收的汽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相應提高。
3.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009年3月20日,《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正式發布,圍繞八大任務提出了十一項政策措施。在具體措施中,對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按5%減征車輛購置稅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規劃》還提出,從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國家安排50億元對“汽車下鄉”進行補貼。此外,《規劃》還提出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老舊汽車報廢更新、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汽車生產企業兼并重組等政策。
4.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
2009年2月17日,“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示范工程全面啟動。
(三)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地位加速提升
1.汽車市場大幅回暖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9年1—5月份,我國汽車產銷483.77萬輛和495.68萬輛,同比增長11.10%和14.29%。我們預計,2009年全年汽車銷量同比增長8%—10%左右,汽車銷量達到1013萬—1030萬輛左右。
2.自主品牌顯著提升
2009年一季度,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42.59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30%。從市場份額看,自主品牌轎車連續三個月保持市場占有率第一。
3.自主創新躍上新臺階
動力總成及相關技術方面,一汽集團在中重型商用車電控單體泵技術、商用車CAN總線技術、發動機高壓共軌技術、轎車柴油機、商用車發動機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長安、奇瑞、吉利等企業推出了自主開發的多款發動機產品。
在新能源汽車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計劃投資20億元的上海捷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正式成立;一汽集團、東風、長安、奇瑞、吉利、比亞迪、北汽福田、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等27家企業的共76款電動汽車產品獲得公告;13個城市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項目順利啟動。
4.新能源汽車研究取得長足進展
在純電動車關鍵零部件技術方面,我國現已研制出鎳氫和鋰離子兩種類型、容量為6Ah-100Ah多個系列車用動力蓄電池,功率密度達到2000W/kg。自主開發的200kW以下永磁無刷電機、交流異步電機和開關磁阻電機實現與整車配套,電機重量比功率超過1300W/kg,電機系統最高效率達到93%;自主開發的燃料電池發動機效率超過50%,并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車用百千瓦級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制造以及測試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電動車技術方面,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汽車在系統集成、可靠性、節油等方面已經具有較好的性能,依據不同混合度方案,實際路況運行節油10%—40%左右。
(四)把握結構性變化 實現汽車產業的“轉危為機”
1.小排量和交叉型乘用車將改變汽車產業的市場結構
2009年一季度汽車市場結構調整變化的特點突出,小排量車銷售增長迅速,大排量車銷量下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9年一季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銷售141.14萬輛,同比增長21.93%,高于乘用車行業平均增速14個百分點;市場占有率達到70.72%,比上年同期高出8.19個百分點。
交叉型乘用車的增長是今年一季度市場結構變化的又一特點,銷售同比增加了11.13萬輛,同比增長34.78%。這部分車型中微型客車占有較大比重,這反映了我國汽車消費熱點正在從京、滬、粵等一級市場,向二三級乃至四五級市場傳遞,隨著“汽車下鄉”政策的展開,我國汽車市場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普及階段。
2.兼并重組將改變分散競爭的產業格局
目前,國內整車企業超過150家,車企雖然數量眾多,但是規模和核心技術能力卻與國際汽車巨頭相去甚遠。《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未來3年內國內年銷量200萬輛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要達到2—3家,超過百萬輛的要達到4—5家。鼓勵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在全國范圍內兼并重組,也支持北汽、廣汽、奇瑞和重汽區域性兼并重組。在兼并重組政策的引導之下,國內汽車產業的格局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3.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推動汽車產品結構的改變
2010年前后,將迎來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高潮;今后的10—20年,將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形成的一個關鍵階段。
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整車產品已相繼問世。2008年,包括奇瑞A5混合動力車、一汽奔騰混合動力車等,以及來自東風、北汽福田和長安汽車的多款混合動力客車,都被列入了政府公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獲準批量生產。
2009年3月13日,北京市成立首個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并開始建設產業化基地,重慶、吉林、深圳、湖北、安徽等地也計劃建立類似聯盟和基地。
4.海外收購將改變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格局
我國汽車企業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并購容易整合難”,結合當前的歐美汽車工業形勢,整體收購歐美汽車業拋售的汽車品牌可能并非易事,而如果能夠收購關鍵零部件技術或者產品的生產線,更有利于中國汽車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A.T.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的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美國將有超過一半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2009年可能申請破產保護,有70%的供應商可能面臨破產重組。因此,眼下正是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收購或者兼并一些高互補性的相關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好機會。
2009年以來,我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已經開始對國外零部件企業展開收購。主要有濰柴動力通過子公司獲得法國博杜安公司的相關資產;吉利汽車收購了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器公司;北京京西重工洽談收購德爾福的相關機械設備、知識產權和不動產等。
(五)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發展助推汽車產業振興
1.汽車零部件自主發展落后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制造大國,但汽車零部件產品在高端技術領域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卻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在2007年統計的近200個主要汽車零部件品種中,占總產量100%的電噴系統(EFI)、發動機管理系統(EMS),90%以上的ABS系統、分動器總成,80%以上的半軸套管、電動玻璃升降器,70%以上的空調裝置和空調壓縮機、座椅總成和座椅骨架,以及60%以上的汽車組合儀表、音響、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等主要汽車零部件,均為“三資”企業生產,內資企業至今在關鍵技術方面尚未實現大的突破。
2.我國汽車關鍵總成及其零部件開發能力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于2009年初對發動機、變速器、車橋、制動系統和轉向系統五大總成生產企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調研,調查結果顯示:發動機產品基本具備整機局部技術升級和變型產品開發能力,但全新平臺開發及整機概念、供油系統、電子控制系統的開發仍大量從國外引進或依賴國外公司;變速器產品中,手動機械變速器產品的總成及零部件開發均可在國內自主完成,但自動變速器還主要依賴進口;轉向系統產品中,機械轉向系統和動力轉向系統產品比較成熟,轉向管柱產品進入自主研發階段;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產品仍然是空白;制動系統產品中,氣壓、液壓制動系統以“內部開發”為主;以ABS和ESP為代表的電子類制動產品與國外同類產品差距較大;車橋產品中,驅動橋總成可以實現自主開發,但主減速器總成和差速器總成的開發仍有20%的企業選擇從“國外引進”。
3.零部件自主發展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政策關注度不夠;二是研發投入與市場不適應,與整車企業的發展不一致;三是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不能形成完整的戰略合作關系,尚未建立關鍵零部件共性技術平臺;四是已建成的零部件產業集群未能形成專業化分工和聯合開發;五是法規標準升級和技術升級相互不協調,加大了企業的技術攻關難度。
4.促進汽車關鍵零部件自主發展的建議
結合我國汽車核心零部件自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促進汽車關鍵零部件自主發展的建議如下一是面向國內外整車企業,建立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協作的創新機制和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加快形成一批有實力的零部件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二是以相關科技計劃為依托,創新管理機制和支持方式,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化組合,構建組織化、制度化的戰略技術聯盟和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三是加大政府對零部件產業在投資、技術發展、行業管理等方面的關注程度,加大政府在零部件企業研發方面的支持力度;四是理性對待外資、合資,大力發展自主核心技術;五是零部件企業要依托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參與同步開發,實施模塊化創新;六是加強企業整合,支持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七是以新能源為突破口,抓住汽車零部件新的發展機會,推動電動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