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蜂擁造車達高潮 是餡餅還是陷阱
時間:2003-12-17 9:56:54
一個省有40多家民營企業正在爭造整車,聽起來感覺好像是神話,但這的確是在全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浙江省發生的真實事件。在新一輪造車大潮中,浙江民企憑借獨霸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半壁江山強勢,蜂擁擠入或正在努力擠入中國的制造整車軍團中,演繹著得隴望蜀,上游企業買下游,借殼上市的傳奇。
民企造車潮達到高潮
浙江民企造車,應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數起,1998年浙江臺州的民營摩托車企業吉利公司采用先斬后奏的方式,闖入造車這個當時的禁區,在沒有“準生證”的情勢下,推出民企首批制造的吉利轎車。此后,浙江民企的造車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到今年達到了高潮。
今年5月,寧波華翔集團通過受讓股份,持60%的股份收購了河北中興汽車制造公司。8月28日,中興汽車生產的馳野SUV正式投放市場。
6月18日,一款新型康迪牌皮卡車在金華工業區的浙江吉利康迪汽車公司正式下線。之前,東陽橫店集團收購了寧波的一家客車廠,也進入客車行業。紹興精工集團則在杭州生產冷藏車。
10月,寧波奧克斯集團有限公司與沈陽富森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下協議,成功收購了該集團旗下沈陽雙馬汽車95%的股權,敲開了進軍汽車產業的大門。
已經進入汽車整車目錄的浙江鐵牛實業有限公司,通過購并間接控股以汽車、摩托車儀表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金馬股份”,為其整車制造取得了又一個平臺。
此外,“波導要砸50億元進入汽車行業”的標題頻頻見諸報端。寧波波導副總裁隋波表示,公司很早就有了造車的想法,并已從去年開始付諸實施。一年多來,他們一直在全國各地仔細考察、深入談判。
另外,還有20多家浙江民企正蠢蠢欲動,欲進入造車軍團。在這輪造車大潮中,浙江民企造車呈現出三大特點。
首先是上游企業買下游,也就是汽配企業買制造整車企業。進入整車制造的浙江民企都是造車的相關行業。如萬向集團早已是汽配大亨;浙江中譽是蕭山的一家民企,專做工業照明設備,是通用電器在中國的貼牌生產廠家;寧波華翔集團生產的汽車內飾件,占國內市場80%,是上海“大眾”、長春“一汽”的共同體成員,也是通用公司等汽車巨頭的零配件供應商;另外還有新昌萬豐等。
其次是借殼上市,即購買有生產目錄但經營困難的國有汽車制造企業,進入造車領域。這是浙江民營資本進入汽車行業的主要路徑。
第三,浙江民企造車主攻方向是非主流的商務車、特種車、皮卡等。
最為重要的是,民企造車借國有造車企業的殼,幾乎沒有外資的進入,更沒有實施以前國有企業與外資的合作途徑,這無疑有利于培養我國汽車工業的民族品牌,形成完全自有的民族汽車工業。
浙江民企為何蜂擁造車
一位經濟學者認為,目前中國的車價是國際市場的三倍到四倍,中國的汽車業只要稍微管理好一點就能贏利。據稱目前汽車業的普遍利潤率還維持在兩位數,上半年汽車產業產值和利潤的增長都為30%。專家認為,汽車消費正處于啟動期,浙江等東部地區的消費能力已經積累到“私車時代”,風物長宜放眼量,浙江汽配巨頭眼光遠大、當然希望進入造車業。
而且,實力雄厚的浙江民企業已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處于二次創業的高峰時段,資本充裕,已不滿足于生產汽車散件,非常希望進入諸如汽車等利潤豐厚的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制造整車的吉利集團,引發了“鯰魚效應”,浙江萬向、浙江中譽、寧波華翔、新昌萬豐、永康鐵牛等浙江一流的汽配企業紛紛瞄準了整車制造業,最終導致40余家民企的進入。
進入造車業的浙江民企基本上都是與造車相關的汽配行業,是整車制造企業的上游企業,有制造整車的技術基礎,相對于五糧液(相關,行情)造車更加容易進入角色。一直以來浙江民企支撐著整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半壁江山,一汽、東風、上汽每年有50%的零部件采購來自浙江。有雄厚的零部件制造基礎的浙江民企并不甘心行走于汽車產業的邊緣,從1998年起,以李書福為代表的浙江民企開始涉足整車制造。
是餡餅還是陷阱
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傳出消息,將于年底出臺的新《汽車產業政策》將進一步嚴格審查新進汽車整車業的生產廠家資格,用以遏制目前的汽車投資熱。有關專家認為,汽車產業投資過熱來自于民營資本的造車沖動。
目前,我國有各類汽車生產企業700多家,其中有200家左右的企業多年來產量極少甚至沒有產量,生存尚且困難。這些經營困難但有生產權的企業就是民營資本所需要的殼資源。有消息顯示,政府將處理這些殼資源,將它們并入大的汽車集團,或被兼并重組。而收購這些企業的資本必須是汽車類資本。這意味著,此政策一旦實行,相當于砍去了這批“殼資源”,現在非汽車類的民營資本進入汽車行業的路徑全被切斷。此舉給民營資本的造車夢澆了一瓢涼水。
業內專家認為民營資本搞轎車(汽車),雖然有資金,但是缺乏技術優勢、市場優勢、配套優勢、管理優勢、聯合優勢,不會有大作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面對業內人士和專家的民企造車熱有極大風險的觀點,造車的民企老板卻表現出十足的信心。老板們認為,與國內許多國有或合資汽車企業不同,民營汽車企業在產品導入、價格定位、營銷手段上能自主決定。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民營企業的機制比較活,沒有國有大企業和集團的社會負擔,勞動力成本比較低,有利于增加競爭力。同時,浙江民企進入整車業的路徑大多采用借殼策略,通過購并整車廠獲得整車制造平臺與市場準入,節約了成本、時間與精力,這實際上是走了捷徑。此外,先做國內外汽車巨頭較少涉足的客車和皮卡等車種,也避開了與國內外汽車巨頭正面交鋒,降低了投資風險。
有專家也認為民營企業參與汽車投資,應該說激活了整個汽車制造業,對整個汽車市場是一個促進。此外,民企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主體,花的是自己的錢,投資上是非常小心的,不一定構成盲目的投資行為。但經濟學家認為,在國家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發展的有利形勢下,民營汽車企業要做大,成為國內造車業的強者,應在如何擺脫低水平重復建設、低價位惡性競爭,擺脫簡單模仿,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上下大工夫,而不能憑一時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