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信部發布特別公告,對48家車企進行公示,如果企業到2015年10月31日依然無法通過相關考核,將被暫停汽車產品的生產資質。
工信部文件曾指出,我國有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其中汽車整車企業有171家、摩托車120家、專用車900多家、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35家。其中一批企業多年來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生存十分困難。48家約占1300家的4%,顯然屬于極小范圍調整,不影響大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些企業早已經處于邊緣化的狀態,退出與否對汽車行業影響甚微。2006年,國家發改委曾經清理過一次整車企業生產名錄,注銷了120多家企業的生產資格,但是對行業發展格局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因此有人認為“將加速汽車企業的優勝劣汰”的情況將很難出現。
即使按171家整車企業算,我國車企數量也是世界之最,按自主品牌40%的市場占有率,平均一家產量不過4.7萬輛。按國際汽車業競爭狀態,年產銷200萬輛的汽車企業已經很難生存,平臺技術的推廣使汽車集團的合理規模提高到500萬-600萬輛。按國內市場規模,能有2-3家有競爭力的汽車集團已經很不錯了,171家企業大部分應兼并重組,不行的只能淘汰。工信部文件稱:“由于中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不健全,這些‘零產量’企業既無法淘汰,又不具備必要的生產條件,無法正常生產,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有的甚至靠倒賣產品合格證維持生存,嚴重影響了行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因此,建立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管理機制已成為汽車產業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新一輪產能擴張及產品價格向下延伸,國內自主品牌車企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作為緊迫任務,汽車產業應該進行的是強強聯合,組建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大汽車集團,而不是再為早已經半死不活甚至已經咽氣的企業進行搶救。
1300家汽車企業的出現是中國式行政審批創造的世界紀錄,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核心是加強行政管理,關鍵手段就是審批,雖然審批的行政門檻越來越高,但產業發展形勢卻越來越嚴峻,自主品牌汽車占有率逐漸萎縮,其原因就是只有審批,沒有監管,生產和市場秩序混亂。所以為了建立健全的退出機制,應該改革汽車產業審批制度,建立世界通行的產品型式認證制度,通過嚴格的安全、環保、質量保證法規來提高行業門檻,通過企業競爭來提高進入的規模、成本、技術、品牌門檻。應該通過市場競爭加快資產優化組合,實現優勝劣汰。
按照相關法律,企業要經過注銷登記并公告后才算完全退出市場。按照《企業登記程序規定》等規定,企業申請注銷前要清理債權債務,做好清稅等工作,整個過程較漫長。“死亡”企業如不注銷,將影響到稅收、統計等工作,還可能導致不法分子以此招搖撞騙,所以這類企業必須“銷戶”。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因注銷手續太繁瑣而不愿主動申請,這說明加強對企業的監管不僅是汽車行業的任務,企業退市也不僅就是取消汽車生產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