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表 港深滬居綜合競爭力三甲
本報訊(記者 劉春燕)昨日,《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在北京發表,“規模競爭力”城市排名中,武漢列第十位。排名前九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臺北、佛山、杭州。
據了解,這部《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國內著名高校、國家權威統計部門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歷時大半年聯合完成的。
武鋼、東風撐起武漢競爭力
報告從市場規模、經濟增長、生產效率、資源節約、經濟結構和生活水平六個方面,利用標準的客觀數據對兩岸四地的200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和分析。
武漢排在“規模競爭力”城市前十名,而在其余綜合競爭力、效率競爭力、結構競爭力、質量競爭力等排名中,武漢均未入圍前十。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導趙凌云教授認為,這個排名結果較符合實際。什么是城市規模競爭力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城市由于其經濟規模、經濟總量帶來的競爭力。”趙凌云解釋,一個城市經濟效益的上升有多種推動因素,而經濟規模是其中的一種,由經濟規模本身所拉動的那部分競爭力就可稱為“規模競爭力”。
趙凌云分析,武漢一方面由于產業基礎較好、產業結構較齊備,有武鋼、武重、武船等大型、特大型工業企業做后盾;另一方面,新時期的武漢狠抓“工業興市”,東風、武煙及光谷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這些都成為武漢規模競爭力的有力支撐”。
武漢在綜合競爭力方面的欠缺在哪呢?趙凌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品牌競爭力不夠;二是創新競爭力薄弱;三是區位競爭力先天不足。
區域格局決定城市競爭力
報告認為,全國區域內城市間差距正在擴大,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總體格局依然是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臺海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及西北地區。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競爭力板塊開始細化。
趙凌云認為,伴隨著中部崛起政策的全面落實,武漢的城市競爭力會在未來三五年中有較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