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汽車產業高速發展,中國以成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然而在這一發展成果的背后,汽車零部件廠家缺乏核心技術,行業整體薄弱的不爭事實,又讓中國汽車人不得不深入思考未來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
國內零部件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企業數量的激增,以及出口額的連年增長卻并沒有改變產業本身薄弱的現實。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和品牌,多數國內零部件企業只能在資源消耗大、利潤率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徘徊,眼看著包括動力總成在內的核心零部件市場,被國際零部件巨頭牢牢掌控,卻心有余而力不足。這與發展迅猛的我國汽車業不相適應,也制約到整車的發展。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沈軍表示,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如果沒有掌握核心的零部件技術,利潤率會非常低。據統計,自主品牌目前在中國市場銷量份額大致是1/3,但是銷售額的份額只占到20%,原因就是低端車型比較多,高端很少。在利潤貢獻方面,自主品牌只有10%的貢獻,而90%都是國際品牌,這就意味著自主品牌盡管獲取1/3的市場份額,但是利潤獲取只有1/10,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自主品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無疑是跟零部件工業發展的薄弱是相關的,顯示出與國際品牌的明顯差距。專家表示,這種“受制于人”所帶來的“傷害”,已經超過了零部件產業本身,進而影響到了我國汽車產業的長遠發展。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汽車產業要想在“十二五”期間真正做大做強,就要盡快補齊零部件方面的短板。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鐵志海表示,由于國內零部件企業缺乏長期戰略考慮,將容易上手、獲益快的低端產品和代工產業大量上馬,從而忽視了對于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消化。同時,外資也有意將核心、尖端技術進行封鎖或者在海外進行加工。
問題雖然找到,但要真正并盡快解決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改變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模式,首先就要扭轉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整車輕零部件”觀念,加大對零部件領域研發的投入力度,以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除了企業本身的投入,國家也應該從政策層面出臺鼓勵政策,引導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技術升級。與此同時,建立培養企業人才隊伍,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同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建立培養企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