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轉向器是把轉向盤的轉動變為轉向搖臂的擺動,并按一定傳動比放大轉矩的機構。
根據傳動方式的不同,轉向器有齒輪齒條式、蝸桿曲柄指銷式、循環球-齒條齒扇式、循環球曲柄指銷式、蝸桿滾輪式等結構形式。
根據是否有助力裝置,轉向器又分為機械式(無助力)和動力式(有助力)兩種。
汽車工業發達國家,早期主要是圍繞減小轉向器的摩擦阻力、提高轉向器正效率和增大剛度等方面從事研究并開發新產品。
齒輪齒條式轉向器很早便在奔馳車上得到使用,在1920年以前,許多牌號汽車都用這種轉向器,因此這種轉向器是應用最早的轉向器之一,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期使用的齒輪齒條式轉向器,由一個直齒圓柱齒輪與一個直齒齒條相嚙合而組成,不僅運動平穩性不好,而且沖擊和噪聲都比較大。此外,小齒輪軸線與齒條軸線間的夾角只能是直角,很難滿足總體布置要求。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其結構得到不斷完善。開發了斜齒圓柱齒輪與斜齒齒條嚙合的轉向器,克服了以前結構的缺點。目前齒輪齒條式轉向器在各級別轎車上都得到廣泛使用,而且隨著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轎車的產量不斷擴大,齒輪齒條式轉向器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因為這會使轉向桿系變得更加簡單。進入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生產的微型貨車開始應用齒輪齒條式轉向器,目前國產轎車絕大多數采用的都是這種形式的轉向器。
從1900年到1939年期間,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又開發了蝸桿滾輪式轉向器和蝸桿指銷式轉向器,并在各型汽車上使用。我國在60年代生產的汽車,以采用蝸桿滾輪式轉向器為主,如一汽集團公司從1956年開始生產的解放CA10型載貨汽車以及以后南京汽車制造廠生產的躍進牌NJ130型載貨汽車等均采用這種形式轉向器。進入80年代,東風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采用蝸桿指銷式轉向器。以上這兩種轉向器,在今后新開發的汽車上應用會逐漸減少。
國外于1939年以后又開發了效率更高的循環球式轉向器,盡管這種轉向器制造技術復雜、成本高,但各國仍普遍應用于商用車上。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應用于貨車,進入80年代以后,又在轎車、客車和越野車上廣泛應用,并開發了變速比循環球式轉向器,以滿足使用要求。
齒輪齒條式轉向器通常由轉向齒輪、轉向齒條、殼體和預緊力調整裝置等組成)。
轉向齒輪通過軸承支承在殼體內,轉向齒輪的一端與轉向軸連接,將駕駛員的轉向操縱力輸入,另一端與轉向齒條直接嚙合,形成一對傳動副,并通過轉向齒條傳動,帶動橫拉桿,使轉向節轉動。為保證齒輪齒條無間隙嚙合,補償彈簧產生的壓緊力通過壓板將轉向齒輪和轉向齒條壓靠在一起。彈簧的預緊力可以通過調整螺柱進行調整。
由于齒輪齒條式轉向器屬于可逆式轉向器,其正效率與逆效率都很高,自動回正能力強,路感好。齒輪齒條式轉向器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工作可靠、使用壽命長、不需要調整齒輪齒條的間隙,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因其逆效率高,路面沖擊能反傳到轉向盤,壞路行駛時易打手。
循環球-齒條齒扇式轉向器
循環球式轉向器它由兩級傳動副、殼體、鋼球和間隙調整裝置等組成。第一級傳動副是螺桿—螺母、循環球傳動副,第二級是齒條—齒扇傳動副。
循環球-齒條齒扇式轉向器的轉向螺桿與轉向軸連接,在轉向螺母下平面上加工成齒條,齒扇與齒扇搖臂軸連成一體。轉向螺母既是第一級傳動副的從動件,又是第二級傳動副的主動件。為了減少轉向螺桿與轉向螺母之間的摩擦與磨損,使二者的螺紋不直接接觸,將其做成內外滾道,滾道中間裝有許多鋼球,以實現滾動摩擦。轉向螺母上裝有兩個鋼球導管,鋼球導管內裝滿了鋼球,鋼球導管與滾道連通,形成兩條獨立的供鋼球循環滾動的封閉通道。